记得我在上初中的时候,看过一部电影,似乎是国产或与香港合拍的武打片,清朝时期的事儿,男演员都留着长辫子,当两个人在一堵城墙上拳脚相加的时候,背景的远处是一排电线杆子,故事没有交代是清朝哪个皇帝时期的事儿,因为清朝前后相差两百多年,所以我当时也不好断定到底是爱迪生先发明的电灯还是大清王朝先发明的,长大后,才知道,这东西叫穿帮。
这次拍DV,可被穿帮害苦了。原来穿帮防不胜防。拍摄现场,看监视器,发现穿帮马上制止,这主要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话筒上,而忽视了演员动作的连贯性上,比如有些镜头要拍好几次,业余演员没有经验,每次动作都不一样,等把不同角度的镜头剪辑在一起的时候,才发现动作连不上,为此,放弃了不少镜头,有些场景交代的不清楚,不是审查部门用剪刀剪的,而是因为穿帮穿的。
看素材的时候,我发现了有8处话筒入画,但是后期剪辑的时候,却发现有二十余处,难道是我老眼昏花了?不应该啊,露出那么一大截,怎么会看不见呢。比如,有一处,我从监视器上看演员的脸上有光晕,照理说这也没什么,只要脸上没有乳晕就行,但是一大块绿色的光晕映在脸上实在难看,于是提醒摄像注意角度,摄像干脆用手挡住杂光,拍摄的时候,我看得清清楚楚,摄像的手指没有入画,看素材的时候也没有看到,但是在电脑里剪辑的时候,发现了摄像的兰花指。
后来我才知道,现场看监视器(包括摄像机上的监视器),监视器会切掉边缘一圈,就是买房子的时候实际面积和使用面积之间的区别,我在监视器里看到的只是使用面积,而倒进电脑里看到的是实际面积,有时候话筒可能刚刚在取景器的边缘,从监视器里看不到,放进电脑里,就进来一大截,估计拍过影视的人都有此经历吧。有一个场景,平客和小精子面对面坐着说话,试拍的时候,我发现场记的记录本入画,让她移开。实拍的时候,从监视器里没看到,等放进电脑里一看,还是看见了。有个演员叫西瓜,个子比较高,拍她在墙边打电话的时候,录音助理觉得她个子太高,话筒举的太累,干脆骑在墙上,这样能省不少力气。拍的时候没问题,后来一看,西瓜在打一个私密电话,而旁边坐着一个人。
大面积穿帮让我十分头疼。不过还好,剪辑师把画面放大一点就解决了。但是工作人员的人影、话筒映在墙上、反光的物体上,就一点辄没有了,我倒是想动用一下尖端一点的技术处理,但是没那个条件,所以只能往下剪,能不要的都剪掉。最后,还是有一处话筒反光留了下来,到时候大家自己去找吧。
这次穿帮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物体在前后情节摆放的不一样,二、手机短信声前后不一样,三、演员动作前后不一样,四、时间不符。比如,这个故事前后时间跨度有两个多月,故事开始演员手里拿的《三联生活周刊》是5月中旬的,等我们的DV公映的时候,还不到两个月。另一种时间不符就是前一个镜头还是下午,下一个镜头就是中午。六、还有一个穿帮发生在平客身上,拍酒吧里的一场戏,他和小精子说得口干舌燥,工作人员给他们拿了两瓶矿泉水,平客把水倒进杯子后,顺手就把瓶子放在脚底下。这只瓶子也客串了一把,简称“瓶客”。
不过我倒是很庆幸这次穿衣服没有穿帮,男女主角各预备了五套衣服,拍摄的时候不是按剧情顺序,所以一会儿换这件,一会儿换那件,化妆师盯着他们,始终没有乱。但是今天做后期的时候,我却发现,人们都忽视的地方出现了穿帮,非非在进饭馆的时候,穿的是凉鞋,出来的时候,穿的是皮鞋。看来服务行业为了体现和鞋社会,也都与时俱进,连饭馆都卖皮鞋了。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