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日转3–31

                                                小精子   (转自带三个表博客)

2004年,我刚刚开始写博客,那时候对博客没什么了解,也很少看别人的博客,大部分人的博客都是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且我最不爱看的就是成天抱怨、哀怨、幽怨的文字,即使有文采,即使你是刘文彩,也会让我反胃。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秉性有天生的一部分,后天这一部分都是四周环境潜移默化影响出来的,你常跟快乐的人打交道,至少不会变得更哀怨。我一直认为,有一个李清照老师哀怨的文字就够了,您就别再凑这热闹了,也写不过人家。

后来在一篇博客的留言里看到一个链接,点回去看,是一个女孩写的,文字写的不长,很快我就看完了三四篇,然后就忍不住继续看下去,结果我看了一晚上。这可能是我上网以来一次看到最多的文字,期间不时被她的文字逗笑,博客的名字叫:快乐的小V水晶骰子。然后我不客气地跟她联系:官人,俺要认识你。

就这样,我认识了这个叫小V的人。但是在开始我一直记不住她的名字,她的大名叫杨佳川,后来我看她长得大脑袋小细脖子,肚子里便开始冒坏水,便跟她说:叫小薇的人太多了,我给你起个响亮的名字吧:小精子。你们都知道,中国的性教育比较落后,尤其是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都没有基本的生理常识。杨佳川同学也不例外,所以我这么一说,她就欣然同意,以为我在说她古怪精灵呢。就这样,她的新朋友都叫她“小精子”,老朋友同事都叫她“小V”。反正现在没有几个人知道她的真名了,包括她本人,拿着登机牌不敢上飞机,非说名字打错了。一般一个人有俩名字的不多见,除了本·拉登和本·拉丹之外。

给一个女孩取名小精子,确实有点过分,这种事儿也就我能干得出来。后来,小精子去协和医科大补习了医学常识后,才如梦方醒,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小精子这名字已经传开了,连美国《时代周刊》都这么称呼她。她也不得不坦然接受了这么一个不靠谱的名字,注册博客的时候都用小精子。对我这么一个重视版权的人来说,可能是唯一一次免费授权他人使用我的作品。

生活中的小精子和文字中的小精子一样,充满了各种快乐,她的业余生活总让我怀疑她不在高级写字楼工作,因为我认识的白领都跟驴一样忙碌,她跟猫一样悠闲。现在的人啊,一文艺就开始装,但小精子不是这样,她身上没有文艺青年的拧巴气质,也没有她所处的白领环境的优越感和焦虑感,她认定了物质是快乐生活的基础,而不是为了显摆身份和占有去物质,她把自己活的挺明白。小精子同学说:“我很反对的一点是,总有人把自己个人生活的无趣全部归结于工作太忙。”这里我偷偷告诉小精子,有些人天生就无趣,他闲死了也会无趣,因为他不知道乐趣的道道是什么。

小精子给我讲过她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经历,像我这种一周上半天班的人是无法想象那种地狱般的工作强度,她说那时候累得头发一绺一绺地往下掉,后来她想,如果再不离开这个鬼地方,以后只能去尼姑庵工作了。即使在那种人们都边工作边哭泣的环境里,小精子仍不忘记享受快乐。

现代人心理毛病特别多,身心健康的人儿越来越少,尤其是在面对压力的时候,特别容易横生抱怨。抱怨是没用的,反正你爸妈没跟你商量就把你弄到这个世界上了,想回去也来不及了,干吗不好好活着呢,不然这一生多亏呀。小精子跟你没什么不一样的,想得开、吃得饱、睡得香,烦恼如过堂风一样穿心而过,不留下一片乌云彩。

很早以前我就说小精子的博客可以出一本书,给怨男怨女们看看,看看啥叫生活,啥叫快乐生活。这回小精子终于出书了,不过,内容已经不是博客上的文字,出于负责任的态度,小精子同学重新写了一遍。她讲述了一个像狗一样疲于奔命的小白领是如何快乐生活的,如果有人跟你说成功可以复制,那他一定是骗子。但是快乐这东西其实你随时随地可以信手拈来,只是你从来不注意它在哪里。小精子知道,让她告诉你吧。

不许联想淘宝店开始销售小精子签名版的新书《快乐小V的水晶骰子》,快乐的,不快乐的,想快乐不知道怎么快乐的同学可以感兴趣看看。

By

日转4–24

53cd982dg8343cdd7b986&690文图转自杨葵博客

内容简介

《过得去》作者说,只想用干净规矩的句子,老老实实回忆一些人,一些事。《虎坊路甲十五号》回忆作协干部宿舍的老人旧事。《农展馆南里十号》回忆文联大楼内的逸闻琐事。作者从事编辑工作二十余年,与很多作家打交道,《我和我的作者们》回忆其中意味绵长的几段交往。
《关于消夜的繁华旧梦》《老城门边的私家地理》则分别以北京的消夜场所及老城门为回忆线索,于私人记忆中折射北京城的形态变迁与气氛流转。

作者简介

杨葵,1968年出生。长期从事文字编辑工作,业余写作。

编辑推荐

《过得去》书名缘起于网络上流行的一句话,“到不了的都叫远方,回不去的都叫回忆。”这话到底想说什么,我其实不太明白,好像有点形式大于内容,觉得这么个调调说话有意思、显得机灵吧。也确实像情窦初开的“维特”用粉红信笺写情书,抖机灵。回不去的都叫回忆,我猜实际想说的是:过去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古人说得如此简洁透彻,到今天,就绕得这么模糊别扭。人心曲直变化,从中可以管窥。
回忆于我,是回得去的,回去的途径就是文字。“回得去”念着不顺耳,所以改成“过得去”。其实这还是借个方便说话,哪有什么过去可以回,所谓过去,都是现在心里的过去,无不都是现在一笔一画写出来的,而每写完一个笔画,它又成了过去。如此,当然也就没什么回得去、过得去。
——杨葵

By

日转4–24

luo2文图转自(不许联想博客)

著名英语老师、单口相声界后起之秀、博客总编、北京开关厂厂长、不自由分子……罗永浩老师……他出书了。

之前,我在博客上不止一次提到罗老师的新书《我的奋斗》(卓越已经有货了),并且我还伪造了一个封面,估计大家已经不相信这事是真的了。但就在人们已经淡忘的时候,罗老师真的把书给出来了。书的内容基本上以罗老师的苦难人生为主线,以说学逗唱的方式讲述了一个从普通老百姓到不普通老百姓的故事。一个人要活得多拧把才能变成罗老师?看完这本书你就知道了,只要你从上小学开始像人一样活着,没事别瞎鸡巴怀疑人生,下回我就可能在博客上介绍你的奋斗。

关于罗老师人生成长的那点破事儿,大家差不多都知道了。关于成功、成长方面的书,从马里亚纳海沟可以摞到珠穆朗玛峰的顶上。但是有多少人是看了这些成功的书让自己成功了?我相信没有。罗老师以献身说法讲的无非是最简单的道理,你只要明白这个道理,就好办了。至于是什么道理,你丫自己看好伐啦。随书还附送一张内含罗老师靓影靓声的光盘一张。

事实上,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本书明确写出人生答案,如果你在哪一本书里发现了这个,那你一定是头蠢猪。

By

日转11—21

1= 112本?

                                                                                                                       李劲松

读书人启航,一个人从网络视频读书节目做起,用了近两年时间,成为一名同时跨越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五大媒体的图书推广人。近日,他的特色书评集《读家秘籍》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引发众多关注。这本《读家秘籍》是启航创办的网络视频读书节目的案头改编版。所以介绍这本书之前,先得说说这个节目。

2007年9月,国内首个网络草根儿视频读书节目诞生,名字叫“夏邦说书”,创办人就是启航。启航的节目是给那些爱读书但没时间读书、不爱读书但想聊书、想读书但不知读什么书好的人看的。他的“终极野心”是让“全民热爱阅读”。启航把他熟悉的音乐嫁接进节目,用歌曲诠释书,做书的阅读延伸,这部分后来成了节目特色。“夏邦说书”播出一年以后,搜狐读书频道发出邀请,启航于是移师过去,办起了“夏邦说书”的升级版——“无间书道”。

由“夏邦说书”到“无间书道”,启航逐渐被人关注。他先后成为杂志的书评专栏撰稿人,电台读书节目的长期嘉宾,报纸的榜评人,电视台读书节目策划人。一个人同时跨越五大媒体推广图书,而且是没有利益的做,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启航也因此被称为“跨媒体图书推广人”。

视频读书节目每周一期,一年52期,启航做得很辛苦。首先,读书就是个累活,每周至少读完一本,多的时候要读完三到四本书,这个强度,一般人很难想象。而启航有正式工作,读书只是业余,就更难了。读完以后,觉得哪一本书有做节目的可能,他还要写节目案头,写完后要改,改完后要背诵,然后才能录节目。这本《读家秘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除了介绍52个星期的52本书外,《读家秘籍》里还用短文形式介绍了60本书——是那些不适合做视频节目但可以推荐的书。

从内容上讲,《读家秘籍》既可算是“特色书评集”,还可算作“奇闻逸事录”。由于视频节目的特殊性,在涉及到大部分图书时,启航都会“将高雅化通俗,将深奥变故事”,使节目可以满足大众猎奇心理,供给大众丰富的谈资。而这些案头变成书后,就成了一本与书有关的大众通俗读物。这种形式以前似乎没有过。《读家秘籍》还有个特点是时效性强,书中涉及的图书大部分出版于2007年和2008年,因此可以说,启航是在盘点阅读时尚。

对于《读家秘籍》书名,启航的解释是:“读家”就是读者,是我也是各位看官;“秘籍”就是我们读过的书。《大学》《中庸》《资治通鉴》是书,《九阳真经》《葵花宝典》《六脉神剑剑谱》也是书。出版了的是书,没出版的也是书,都是各家的秘籍。秘籍拿到手里,读到眼里,藏在心里,化在血里,功夫就上身了,是“随风潜入夜”的效果,“腹有诗书气自华”描述的就是这功夫的外现。《读家秘籍》会不断出,打算每年年底或次年年初来一本,说一说当年或头年新书,作为盘点,作为时尚阅读的向导。

启航还说:中国每年出版十几二十万种书,以我这样的阅读速度,就算每周精读三本,一年也不过看一百五十几本,再加上纯粹浏览的,不过几百本,往多了估计能上千,但和一年出版的图书总量相比实在微不足道。很多好书可能就因为缺乏相识机会而失之交臂。这也是我现在越发坚定的目标与方向——尽我所能,让更多值得一读的书为大众所知。                                                                                 09-

By

日转11-21

                                                              惠子的白月光

                                                                                                                                        39   文/卢世伟

 

白月光,一首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名,带着一点清冷的忧伤,在世间辗转流传。所以这三个字,也成了一种强势索引,看到这个名字,自然会想起的,总该有一点皎洁的忧伤,一点清冷的凛冽,还有一点辽远的浪漫印迹。

就算我不想,但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在惠子的《白月光》里去寻找这样的印迹,然后,我的确也找到了。正如七八年前我跟惠子在北京的初次也是唯一一次的会面,那是一个迎接新年的群PARTY,来的都是我们那个戏剧论坛的新老筒子,游戏寻欢,发言交流。轮到惠子时,她应该是齐耳的发型,简单的暗色恤衫,衔着一颗烟,一种豪放不吝的冷酷,沉默无谓的距离感。

第一次读到惠子写的故事,《白月光》,初入眼,也一如七八前她留给我的第一印象。那之后其实我再也没有见过惠子,但我想,这也许正是惠子想留给陌生的靠近她的人的习惯见面礼。而她的主人公也正好有这样一个带着清冷距离的名字,让你看得到我的灼人清辉,但你触摸不到我深入的温度冰凉。这是一种我并在陌生的姿态,我也熟知那姿态背后,通常必须另有一段热烈和惨烈的过往和坚守的热望。果然月光的冷漠背后还另有一段惨伤,来自她对严嘉宁的过往;果然月光的深处还另有一段热烫,那是她对父亲的守望。

那天聚会时,惠子的节目却是一个荤笑话,她脱口而来然后大家便笑做一团,她自然也软化在那一团里,她原来不是那么不可接近不是那么坚固围墙,所以惠子还是一个用冷漠包裹着善良的姑娘,而且浪漫得一往情深一塌糊涂。月光也是。惠子其实并不介意让人看到自己完整的两面,所以在每一段洒脱纵性的月光故事背后,都还另有一段柔软而执着的情怀前呼剖白,惠子反复用一段相同的文字,热切的划出,那才是她真正想要抵达的方向。

月光是不是惠子,这个问题其实没有必要讨论。但在我看来,《白月光》说的是一个关于认可的故事,对爱的认可,对情感的认可。这个时代的我们爱已经变得很容易,情感也不是那么奢侈的东西,只要你想有,都会有的,爱我的人或者我爱的人。只是,哪一份爱,哪一份情感是可以获得目标认可的?有时候允许爱的存在,并不代表认可爱的归属,其实我们所有关于爱的努力,不过是在求得那一份爱的认可,被认可了,死而无憾,不被认可,一生错转,这就是我所看到的《白月光》下,所有人物的命运轨迹和因果。

一本书,读完了,能让人升华到对一个概念的思索,这本书,它本身就产生了可升华的价值,这本身,其实也是一种认可。

By

日转2—13

2009年京沪国际文学节(in English Only, Again)

作者:比目鱼, 发表于2009-02-11 02:24 ,

北京:Bookworm Literary Festival 2009

上海:Shanghai International Literary Festival 2009

关于每年在北京和上海举行的国际文学节,我一年前写过一篇博客,今年,情况和去年一样。上面是活动链接。下面COPY自去年的那篇博客,所谈内容今年依然适用:

回国后有个现象我一直觉得挺奇怪:不论北京还是上海,最好的介绍当地文化娱乐的杂志好像都是面向老外的英文杂志:《That’s Beijing》、《That’s Shanghai》、《City Weekend》、《Time Out》,等等。这两年以来这些英文杂志成了我了解北京和上海文化活动和吃喝玩乐的重要渠道。虽然也有类似的中文杂志,但好像办得并不如英文版的好,你说奇怪不奇怪。

最近,春天来了,我从这些英文媒介上发现北京和上海两大城市都迎来了各自的国际文学节(International Literary Festival),北京国际文学节的地点在三里屯的Bookworm,上海国际文学节的地点在外滩的Glamour Bar。看看活动安排,还都不错,从世界各地来了不少名气大小不等的作家,值得去听听。当然,几乎都是英文发言(估计没有中文翻译),内容也并不以聊中国文学为主。

我不太明白,国际文学节都开到我们这儿来了(已经好几届了都),我们自己怎么就没有一个定期举行的、有规模的、讲汉语的、谈中国文学的、对所有人开放的文学节呢?我们中国的作家不也一堆一堆的吗?

By

日转2—12

131734-131944761_o转自(不许联想)博客。

By

日转7–6

 

妹妹的新书(转载)

带三个表 @ 2008-07-03 1:36:48

妹妹的新书很快就出版了。
半年前,妹妹让我给他的书写序。
我磨蹭了好长时间,发现一认真就写不出来了。
以后再也不给人写了,这是最后一次。
以后凡是什么新书的推介之类的事情我也不干了。
有一次在书店里看到别人书上有自己的名字,怪怪的。
既然妹妹的书要出了,要大力宣传一下。
书的内容是随笔集,讲的是爱情小故事。
估计女孩会喜欢看。
我没想过会这样影响过一个人的命运,
感谢互联网吧。
妹夫说,下周书就出来了,
第一本给我外甥(还是外甥女?),
第二本给我。
去年这时候,妹妹还在受抑郁症折磨,
如今快当妈妈啦。
其实幸福就是这样,
幸福说:假若我明天来临了,你准备好了吗?
我妹妹叫惠子



By

日转7—6

《天使爱混蛋》=陈幻(水晶珠链)作品  (转载自孤岛客博)

 

书名叫“天使爱混蛋”,它让我想起那个老掉牙的顺口溜:“傻B也有姑娘爱,破锅自有破锅盖;只要感情深似海,麻子也能放光彩”……说实在,这究竟是不是一首完整的顺口溜,我也说不清。疑点是,顺口溜当然也可以中途换韵,可换完韵,那意思好像有点转了。我坚持将这二者在记忆里粘在一起的惟一理由恐怕只在于下半截中的所谓“麻子”讲究可约等于上半截中的“傻B”?嗯,多半如此。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爱就有多少迷惘,有多少情就有多少不通。爱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爱情堵车,需要红灯绿灯黄灯钉子路立交桥,也需要交警疏导……陈幻在这个意思上当了一回交通警察,疏-通是她最愿看到的结果。

By

日转7—2

2008-07-02 01:43:55

保留时间最长的一条短信(转载)

immusoul    

我的手机里一直留着一条短信,时间是2005年7月15日19:45:03,发信人是苗炜,内容如下:主编同意你转为正式记者

三联里面我最早认识的人是王晓峰,其次就是苗炜。但是苗炜不爱说话,即使后来成了同事,我俩之间说话也不多,只是因为我俩都喜欢体育,尤其是高尔夫,所以有时聊聊球技,还一起去过几次练习场。后来一起去看崔健,我才发现他也是一个很会玩的人,疯起来不比谁差。

说来惭愧,我一直不知道三联的声音栏目是他编的,而那个栏目一直是我翻开三联最先读的栏目。后来知道了,立刻对老苗刮目相看。其实我一开始不太喜欢看他写的东西,觉得太闷,主线不清晰。可后来越读越有味道,因为他的文章信息量很大,只不过他很少下结论,其中的道理要读者慢慢琢磨才能明白。但是,这样琢磨出来的结论才最深刻。

老苗要离开三联了,祝他一切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