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日杂6-17

《商界中国商业评论》 四川   20051  创刊号   20.00


   
有已办了10年的《商界》杂志,在2005年又一分为三上、中、下旬刊,还有《商界时尚》及《商界》等两种,商务精英时尚新主张,但谁会每旬都去购买并读完看懂呢!

 

 

By

日照6-17

By

日杂6-16

<<食品商>>  2006年5月创刊号  四川   20.00元

     是<<科学与财富>>杂志的副刊,主要关注食品经销商的财富与未来.

By

日照6–16

By

日杂6–15

<<书城>>       2006年6月5日复刊号  上海   12.00元

     休了半年后再次上市,在北京的摊上晚了十天,看了内容,不象上海的作家评论家们批判的那么不好看,他们看杂志太少了,少见多怪.

By

日照6-15

By

日杂6-14

<<心理月刊PSYCHOLOGTES>>  2006年7—8期合刊  创刊号  北京   20.00元

    主题是关注自己,了解自己,爱护自己,接纳自己.与自己及身边的人合谐相处,更好地生活.看一本杂志就能好好生活,天哪!额的神呵!

By

日照6-14

By

日杂6-13

<<作家文摘-典藏>>  2006年7月创刊号 总第一期 新疆 5.00元

    是新疆某单位主管,北京某单位主办,编辑,发行均在北京的一本文摘类杂志,号称摘编书报刊精华内容,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收藏性为一体.但为何没有一个版权或著作权方面的顾问及专家呢?为什么选择别人的文章就那么理直气壮呢?也许是认为自己是某某作家出版集团的缘故吧??

By

日报6-12

第二届大场诗歌朗诵会

 

时间:618日晚8-12

地点:中国北京CBD建外SOHO四期广场

 

(今夜,诗歌全城直播四小时!)

 

受邀朗诵诗人名单TOP20 (列有28人,将有删补,以到场诗人为准) 

[舒婷][食指][芒克][黑大春][西川][欧阳江河][王家新][张广天][杨黎][大仙][严力][万夏][中岛][胡续冬][颜峻][徐江][朵渔][侯马][南人][胡赳赳][沈浩波][尹丽川][巫昂][周云蓬][春树][曹五木][唐欣][旋覆]

 

乐队:

十三月独立音乐厂牌

 

VIP嘉宾

柳鸣九/张柠/李敬泽/张颐武/李冯/余世存/程益中/潘石屹/李多钰/刘春/何树青/仲伟志

 

大场诗歌纪念册II(磨铁文化)

诗歌民刊展销会(中岛)

诗人也公益:耀耀行动:为四岁的白血病儿童耀耀现场募捐(巫昂/贺迎)

  

主题

我们在一起

 

策略支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媒体支持

新京报/新周刊/新浪网/

 

天涯网站/精品购物指南/经济观察报

 

 

出品人:联合国教科文SOHO中国

制作人:许洋胡赳赳;李东(特邀,国家话剧院制作人)

舞台导演:张广天

音乐制作人:卢中强

音乐:十三月独立音乐厂牌

总策划:沈浩波胡赳赳尹丽川巫昂

统筹人:李楠 孙琳琳

主持人:沈浩波尹丽川

摄影:卢北峰何树青(特邀,新周刊编务总监)SOHO

 

 

文案:

 

1、什么是“大场”?

 

大场要证明诗歌从未失声,也从未失效。

大场是中国诗人们走向街头、走向社区、走向广场的自发之举。

大场是最为纯粹的诗歌朗诵会。它致力于文本、声音与音乐的合成。

它同时也是中国当代诗歌成绩的双年展,是诗歌脱口而出的露天实验,是诗歌声音艺术的坚定倡导者、推动者与实践者。

大场有意识地修正诗人的形象。让诗人们向公共领域发言,在公共空间发声,诗人是公共知识分子和公共艺术家的一部分,甚至于走在他们的前列。

大场对诗歌与现实的互动保持警醒与关照。大场认为写作与朗诵“广场诗”是诗人以公民身份与群众在一起的最好方式。

大场始于2004年,两年一届,邀请中国最顶尖的诗人团体与代表参与到朗诵中来。活动由潘石屹、张欣夫妇资助。“大场I”制作完成于2004619日,主题为“开创先锋诗歌大场面”,中国25位优秀诗人率众走向北京街头朗诵,掀起了一场街头文化的狂飙之风。

 

2、“大场II”要做什么?

 

第二届“大场”诗歌朗诵会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策略支持,主题为:“我们在一起”。

以诗歌为媒介,诗人与大众获得了在场的一致性,诗人释放声音的过程使诗歌从静态的书面语言走向动态的口头语言,通过听觉和知觉发生作用。

大场II通过网络及其它媒体,在4个小时的时长内,“不间歇的”向现场观众、北京乃至华语地区直播“正在发生的”诗歌。

受邀朗诵诗人为自朦胧派以降的20余位代表诗人。五代诗人同堂的局面历史性地出现了,诗歌正在回到它应有的轨道中:我们(诗人,诗歌,读者)在一起。

现场其它单元包括:大场诗歌纪念册免费派送/诗歌民刊展销会/耀耀捐款行动

 

3、被大场提倡的广场诗

 

对于“广场”这个市民活动的重要基地,具有交换信息的实用特征和提供文艺创作的美学特征,以及作为场地本身的建筑学特征。而“广场诗”就是为大众而创作、在广场朗诵发表、具有时代关怀和现实批判的诗歌种类。“大场”将给“广场诗”及广场诗人留出更多的展示空间。诗歌真的不适合朗诵吗?朗诵既不是诗歌的断头台,也不是诗歌的天敌。恰恰相反,朗诵是诗歌的兄弟,更是诗歌的根据地。六月是诗歌、摇滚与足球的季节,欢迎你来大场体验诗歌如何发飙!

 

 

 

 

消息稿:

今夜,全城直播诗歌4小时

 

618日晚8点,在位于北京CBD的建外SOHO广场将迎来一场特别的“秀”:4个小时内20余位诗人将不间歇地用诗朗诵的方式向全城直播他们的诗歌。

这个名为“第二届大场诗歌朗诵会”的活动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策略支持,主题为“我们在一起”。

受邀朗诵诗人为自朦胧派以降的20余位代表诗人,包括舒婷、食指、多多、芒克、黑大春、西川、欧阳江河、沈浩波等。五代诗人同堂的局面将第一次出现。现场其它单元包括:大场诗歌纪念册免费派送/诗歌民刊展销会/耀耀捐款行动。

大场始于2004年,两年一届,邀请中国最顶尖的诗人团体与代表参与到朗诵中来。活动由潘石屹、张欣夫妇资助。

大场要证明诗歌从未失声,也从未失效。大场是中国诗人们走向街头、走向社区、走向广场的自发之举。大场是最为纯粹的诗歌朗诵会,它致力于文本、声音与音乐的合成。它同时也是中国当代诗歌成绩的双年展,是诗歌脱口而出的露天实验。

六月是诗歌、摇滚与足球的季节,到大场飙诗或看飙诗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深度稿:

大场:作为媒介的诗歌使我们在一起

 

/胡赳赳

 

    足不出户的诗歌是可耻的;自五四以降的白话文的诗歌传统是毫无长进的;诗歌隐士、诗歌散人和诗歌农夫们除了从“用苍白的手面对苍白的稿纸”进化成“用苍白的手面对苍白的电脑屏”之外,他们并没有捧起自己的灵魂对着大众歌唱。

    现在,电脑技术的发展已经开始用键盘“敲打”来展开诗歌的探险历程了,甚至于出现能够写作诗歌的游戏软件。从单手演化成双手,从手写演化成敲打,诗歌生产的速度只会越来越快,而数量也越来越庞大。但诗歌作为一门技术却走向了一扇窄门,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巨大脱节使之成为传说中的“屠龙之技”。除了对当代艺术仍有所贡献外,诗歌更倾向于自产自销、自说自话、自娱自乐、自生自灭。

    并不是大众在回避诗歌,也不是消费社会的多元化导致的诗歌的式微,更不是没有优秀的诗歌作品诞生。这些都是结果,却不是真正的原因。诗歌要想获得它应有的生命力,必须首先进行观念上的革新,即:诗歌只是文字内容吗,它可不可以同时也是传播载体?比如说我们不仅仅把一首诗看作一首诗,而是把一首诗看作是一份可供取阅的杂志、报纸或者是登上舞台之前的戏剧传单呢?

    如此以来,一首理想中的诗便确立了,它所获得的开放空间正是因为它介入了公共领域和人类的公共生活,从而完成诗人与公众的对接。我们不要在闭合空间中写诗,即便我们在闭合空间中写诗,也一定要在开放空间中得以呈现。在一个媒介社会,任何一个单一事件、多元现象或社会趋势都既是消息源(自身)、又是消息管道(媒介)、同时还是消息接收者(受众)。

    可以类比的是,在互联网时代一个事件的发生即时伴随着对这一事件的评价和反应刺激和反射具有了同一性,它们几乎是同时发生的。评价和反应包裹了事件,事件的走势反过来会受到评价和反应的影响。最后,你根本无法说清事件的真相、以及真相背后的真相、事件的评价和反应是否构成新的事件等等。

    诗歌为什么不可以成为一个新的媒介呢,从而使它从文学、艺术的领域内跨越出来,走向第三个版图?

    所以我们提倡诗歌要走出家门、走向街头;所以我们要去延伸五四以来的诗歌传统:更强有力地介入公共领域;所以我们要让诗人们到人群中去释放他们的哪怕是不良的良知、错误的真理。

    这就是“大场”诗歌朗诵会的精神起源,它除了力图使诗人的朗诵能成为一门能被人承认和接受的“诗歌声音艺术”之外,除了力图使诗人的作品能在这里得到检阅并互相交流之外,在更大程度上,它希望诗歌以一种意外的媒介形式而出现媒介本身就对公众构成效力,而不管它刊载了什么。

    “大场”始于2004年,两年一届,邀请中国最顶尖的诗人团体与代表参与到朗诵中来。活动由潘石屹、张欣夫妇资助。  “大场I”制作完成于2004619日,主题为“开创先锋诗歌大场面”,中国25位优秀诗人率众走向北京街头朗诵,掀起了一场街头文化的狂飙之风。   

    第二届“大场”诗歌朗诵会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策略支持,主题为:“我们在一起”。以诗歌为媒介,诗人与大众获得了在场的一致性,诗人释放声音的过程使诗歌从静态的书面语言走向人群汹涌的广场,通过听觉和知觉对公众发生影响和作用。

    大场II通过网络及其它媒体,在4个小时的时长内,“不间歇的”向现场观众、北京乃至华语地区直播“正在发生的”诗歌。

    受邀朗诵诗人为自朦胧派以降的20余位代表诗人。其意义在于:五代诗人同堂的局面历史性地出现了,这也被看作是诗歌界立场分野的首次融合。诗歌正在回到它应有的轨道中:作为媒介的诗歌使我们在一起并彼此发觉。